▲陳偉殷引退記者會。(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王真魚/台北報導
「這20年,再怎麼辛苦也就是這20年。」結束長達21年的職棒生涯,陳偉殷回望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特別提到在日本與美國兩地訓練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他也強調,「職業生涯裡,就是要做好你自己。」
日本職棒初期,陳偉殷深受「細膩與高強度訓練」的震撼。他回憶,當時中日隊的牛棚訓練量驚人,一天投200到230球是常態,有時甚至能達到300球以上,「記得有一次,教練說如果比賽當天加上賽前賽後練習總共投超過200球,就可以不用跑步,而中日一天最多跑步量是3公里,大概就是30趟百米衝刺,我一聽就決定先拚了再說!」
「大家覺得可能我很喜歡跑步跟訓練,但這是我在生涯裡面做出來給大家看,沒有人一直喜歡一直訓練跟跑步,但再怎麼辛苦就是20年要退下來休息,在這20年要做好自己。」陳偉殷舉例,不管是山本昌或是鈴木一朗都是秉持這樣的態度,「和他們意志力相比,我可能還微不足道。
對比美國職棒,陳偉殷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美國更重成績與續航力,講究的是質,而不是單純的『量』。」曾有隊友驚訝他在日本牛棚投200多球,「他們問我:為什麼要丟那麼多?他們習慣的是牛棚30球、傳接球10分鐘就收工。」
轉變的契機出現在2014年間,某次牛棚訓練前,投手教練特地將他叫到場邊進行一對一討論。這位曾待過野茂英雄、熟悉亞洲選手調整方式的教練,建議他改變習慣,以更省力的角度出手,甚至嘗試牛棚只投30球。
「當時我真的做不到,但他說:『你不試,永遠不會知道。』」陳偉殷說,從那時起,他開始調整訓練模式,也迎來2014、2015年連續巔峰的表現,「事實上,我覺得非常有幫助。」
這些經驗成為他未來傳承的素材。陳偉殷提到回到日本阪神時,曾與青柳晃洋等球員分享這些經歷,鼓勵他們嘗試不同訓練法,「2021年他的表現也不錯,或許真的有幫助。」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