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浚錡/綜合報導
大都會超速王牌哈維(Matt Harvey)快速球特快,狂催結果也付出手肘韌帶撕裂的代價,《紐約時報》記者巴瑞克(Barry Bearak),從哈維的傷勢探討投手是否該限制自己的球速,並且參考學者的意見,最後得到的答案就是「沒錯」,投手不應該為了球速,葬送自己的健康及前途。
▲紐約時報指出,投手應該自我克制。(圖/擷自紐約時報)
過去幾年大聯盟出現過史特拉斯堡(Stephen Strasburg)與哈維,這兩位先發型的快速球投手,每當他們將球催到100英哩(約161公里)時,總令觀眾血脈賁張,然而長久累積下來,也讓他們付出代價,韌帶撕裂讓他們職棒生涯被迫暫停。生物學家佛雷席格(Glenn Fleisig)經過研究得到結果,認為投手們應該克制自己的速度,以免遺憾。
「或許由我這個局外人來說可能不被認同,」佛雷席格表示,「但大聯盟投手們身為精英份子,已經好到不能再好了。在好的訓練,飲食以及投球動作下,有更多人能投到95到100英哩,但這些都過頭了。當你想追求表現與速度時,我會給你一個藥物與受傷的結論,你不能每次都在拉扯肌腱或韌帶,它們不是肌肉,肌肉會壓倒它們的。速度本身就是受傷的風險因子。」
棒球在1970年代才出現精確的小型測速槍,2006年更精準的Pitch F/X系統問世,08年大聯盟全面啟用,使得球速才得以更精準的被算出,從這年開始,快速球投手愈來愈多,08年均速95英哩的投手有26人,到今年已經有46人。速球95英哩的被打擊率2成52,100英哩以上則降至1成75。
快速球的確有驚人的魔力,投手卻像是中了毒般,已經很快卻還要更快,最後悲劇發生了。佛雷席格曾支解大體分析並實驗,了解過度伸展對於運動員的危險性,「每個人都想投得更快,特別是年輕人。這是透過測速槍吸引球探的地方,也是把自己帶進手術的『練習』。」
▲▼迪奇(上)與查普曼(下)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投手,各闖出不同的天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74年出賽106場,並拿下賽揚獎的馬歇爾(Mike Marshall),退休後繼續深造,並獲得運動生理學博士學位,70歲的他近年來持續在佛羅里達各隊基地,教導年輕人們不要太衝動而斷送前途,並且運用新的方法,讓自己能夠持續投球,只是他失望地說,「沒有人在意我說什麼。」
根據最新的Pitch F/X資料顯示,頂尖投手如藍鳥隊迪奇(R.A. Dickey)直球均速81.2英哩(約131公里),洋基隊李維拉(Mariano Rivera)90.9英哩(約146公里),哈維95.4英哩(約154公里),紅人隊查普曼(Aroldis Chapman)98.4英哩,這顯示快速球的確能夠制霸,不過放慢球速,也可以看見不同的天空。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