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棒球聯賽。(圖/記者路皓惟攝)
記者路皓惟/嘉義報導
自2013年中華職棒開放高中生選秀後,高中畢業報名中職選秀似乎成了風潮,多數人把就讀大學列為備胎,也就是選不上再去讀大學,使大專環境實力受到影響,但近6年來,真正站穩一軍的高中球員為數不多。
過去6年來高中生加入中職選秀會,一共有56位透過選秀進入中華職棒,2019年更是多達33名高中生投入選秀,人數創下史上最多。不過目前已經有6位高中球員離開,而這段時間只有陳韻文、陳仕朋、林承飛、廖健富等,可說是真正站穩一軍的高中球員。
今年遭到中職釋出的潘韋辰、賴達官和郭力瑋,都是當年以高中應屆畢業生投入選秀的球員,如今才剛大學畢業的年紀就離開職棒,不禁讓人反思球員跳過大學成棒階段,直接「越級打怪」是正確的決定嗎?
大批高中生投入職棒,影響到大專棒球的環境,整體競爭度也下降,鍾宇政曾向日本職棒請教,了解日本的現況,「日本職棒有社會責任,球團不是一昧的選高中生,完善的制度讓大學和職棒都均衡的發展。」
▲2019年味全龍隊選秀狀元劉基鴻。(圖/中華職棒提供)
高中球員投入職棒有不同的考量,有的因為家庭經濟壓力,有的則是具備潛力,想要先進去職棒卡位,但職業棒球畢竟就是商業活動,「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這句話並不適用,職棒賽場講求實力,沒有實力也就沒有舞台,除此之外,還要有機運。而且球技的養成是一回事,更重要是高中生的心理素質能不能熬得過艱辛的二軍,能否在遭遇挫敗中成長,還是在高度競爭的職業棒球環境下,將自信心一點點消磨殆盡。
在進入職棒前,大學成棒像是一個銜接階段,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開南大學總教練郭李建夫就以「三軍」來形容大學成棒的環境,「高中生的球技還有差距,職棒二軍強度太高,球員能不能跟得上?而大學就像是職棒的三軍,大一、大二先磨練,等到球技成熟後再去挑戰職棒比較適合。」
球技實力決定球員夠不夠資格打職棒,心智成熟度則是攸關在職棒能否走得長久,台北市立大學投手教練廖文男表示,「心智不夠成熟,適應上就會有問題,大學的角色就是磨練球員心智的地方,隨著年紀和比賽經驗的累積,更能在高強度的環境中適應。」
▲開南大學總教練郭李建夫。(圖/記者張克銘攝)
跟日本、美國職棒相比,中職環境僧多粥少情況更為明顯,中職整體的養成環境不若國外健全,球團在投入金錢的情況下,也希望能盡快看到回報,郭李建夫表示,「高中球員很難馬上就適應大人的世界,而職棒教練也有壓力,在培育球員心態也會比較心急。」
嘉義大學總教練鍾宇政深有同感,認為大學階段養成很重要,也是高中球員成長的一大轉捩點,他說:「很多球員在高中過度使用,大學階段會讓球員充分休息,按部就班養成,是學生來讀大學的一個好處。」
「球員來到大學培養2到3年,再去挑戰的好處是抗壓性和心理素質都比較好。」鍾宇政認為,進入大專賽場磨練過後,在場內場外的成熟度會完全不同,面對各種狀況時,處理方式也更為成熟。
▲嘉義大學。(圖/記者楊舒帆攝)
像是台北市立大學就設有運動科學專業學系,對大學球員來說,這是很好的機會提早接觸運動科學知識,透過大學4年的累積,也能幫助在職棒路上走得更遠,廖文男表示,運動生理、傷害防護、運動科學訓練和運動傷害防護等等課程,對選手都很有幫助。
培養專業和心態養成是大學的社會責任,幫助球員準備好身心靈去挑戰更高殿堂,則是大學球隊教練的責任,鍾宇政強調,人生不是只有棒球,並非每個人都能挑戰金字塔頂端,「我鼓勵他們轉換跑道也要延續KANO的棒球精神,應用在工作方面,畢竟棒球比賽有輸有贏,起伏很多,在外面工作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必須去克服。」
每位棒球員都夢想進入職棒殿堂,但高中生要先投入職棒卡位還是先讀大學,其實沒有正確答案,每個人成功的路線都不同,跟職棒較為專注在技術上的養成相比,大專除了培養選手球技外,也重於球員學業上的專業知識,教育為更全面的人才,為社會貢獻,就算職棒走得不順遂,也能夠在其他領域上一展長才。
▲台北市立大學。(圖/記者路皓惟攝)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