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策在上屆冠軍戰致勝球被視為進球致命點。(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何長發(作者前民生報資深體育專業記者,國內目前唯一連續十屆世足賽專業球評)
2018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今晚要開鑼了,對於仍處於足球沙漠區的台灣而言,確實是個四年一度認知世界主流運動足球的活生生教材。別聽胡說八道,歸結讓你看懂足球門道的七大精髓,這是發哥最想傳達給大家的足球正確認知。
首先,記住最佳的傳球及突破點,同時是防守最危險的球門左右兩邊5至10碼地帶。記得戈策絕殺阿根廷的迎射點在那嗎?
上屆巴西世界盃冠軍決賽,進入加時賽第113分鐘,德國隊由中場轉移左路,克羅斯傳交在前場左邊線的舒爾勒後,他左路帶球突破了馬斯切拉諾的防守,立即傳中越過德米凱利斯身後,此時替補上場的戈策,第一時間快速迎上,他在第一根球門柱前6碼球門區域外附近迎接凌空來球,直接用胸部控停球後,未等球落地前立即左腳半凌空勾射入遠角,射門動作完成後人所處位置已跌坐在球門近柱前5碼內附近。
發哥要說的重點是,戈策的那記絕殺進球,是上屆世界盃全部171個進球中,第49個攻門傳送點出現在所謂的「守方最危險卻是攻方破門的最佳突破地帶」,占了全部進球的快29%,也就是說,上屆平均不到4球中便有一個進球是在這地帶所破網而入的。
▲伊涅斯塔在2010年為西班牙奪冠的致勝一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什麼地帶?就是國際大師修斯多年前便已提出論證數據告訴我們的鐵事實:最佳的攻門傳送及突破點,集中在左右兩邊球門前5至10碼兩大地帶,一直是守方最危險,卻是攻方破門的最佳突破地帶。
其次,別太迷信傳控球打法,要懂「簡單而實用,更得把握住快速而有效率的原則」。
從英國媒體天空體育的統計資料顯示,英超聯賽在2007-2016賽季的9年時間裡。控球率低於4成的球隊,在單場比賽中的獲勝次數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2007-08賽季的時候,控球率低於4成的隊伍,才贏下了19場比賽。在那個年代,失去了控球率意味著你已經輸了一大半了。直到2015-16賽季的時候,這個數據提高到了驚人的52場。
2016年的夏天,當萊斯特城在英超諸強的仰視下,舉起英超冠軍獎盃的時候,或許我們真的不能否定:速度為王,反擊最強的威脅力道了。那支藍狐以英超倒數第三的44.7%的控球率、以及倒數第二的70.5%的傳球成功率,完成了一個如同夢幻般的賽季。
▲德國傳奇射手克洛斯最會在危險地帶進球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今年最新鮮明戰例:2018年4月11日歐冠八強賽,羅馬在主場全場控球率僅43%,竟以3比0擊退巴薩,最終逆轉勝出,總比數4比4憑客場進球優勢,把巴薩淘汰四強門外。
不僅僅只是英超,國家隊的大賽更是鐵證如山,看看過去的幾屆兩大賽,讓人非常吃驚的是,2010年世界盃上,控球率低於45%的隊伍,居然僅僅只有3%的獲勝率。這幾乎就意味著:輸掉控球率,你就輸了!但是在這之後的2012年歐錦賽,2014年世界盃和2016年歐錦賽上開始飛速上升。僅僅6年之後,法國歐錦賽上,控球率低於45%的隊伍勝率已經來到了30%,這是6年前南非世界盃時的10倍。
掌控場上的節奏很重要,但是主導控球權以及攻擊優勢的一方,在現今足球講求更快、更強、更精緻化的趨勢下,技術型態也跟著潮流而改變,那就是「簡單而實用,更得把握住快速而有效率的原則」。
▲梅西擅於掌握場上節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再來,須知進球總在5腳內破網硬道理。
上屆世界盃全部171個進球中,如果用心去回放進球過程,誰能告訴發哥有幾個進球是在經過傳球超過5次以上所達成的?事實上,早有國際足總大講師修斯經多年數百場的論證數據得知,87%的進球出自5次或更少的傳球之後創造出來的。隨後,發哥在過去的幾屆世界盃中也就此觀察並統計得知,再次完全驗證了大師的論證是正確無疑。
國際大師也提過,早在上世紀70年代前巴西奪冠時,還流行控制球打法,但分析發現,當時巴西隊每3球中,有2球來自5次以內傳球所製造的進球,而過去40多年世界盃冠軍決賽中,只有一個入球出自5次以上的傳球破網,那是78年的阿根廷,但當時阿根廷每10球裡有9球,也都是傳球在5次以內或更少的傳球之下,所創造出進球的最終目的。
拿世足賽新一代球迷或許還有記憶的唯一超過5腳以上傳球的破網實例,那就是2006年那屆阿根廷以6比0大勝塞爾維亞之役,攻進的第2球,在1分鐘時間透過9人傳了25腳之後的進球,堪稱一絕甚至被無知的媒體大事圖解吹捧。但必須了解當時對手不論輸贏已小組晉級無望下,根本毫無拚戰求勝的意識,才會任由阿根廷在場上隨意傳球耍弄著,否則如此傳控耍球等同在侮辱對方,不狠狠出腳把你鏟下去才怪!發哥的總結正是進球總在5腳內破網。
▲C羅頭槌破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接著,要懂「陣地及時反搶」更能創造進球。
發哥希望傳達給大家認知的第四個概念,就是最容易突破對方防線的時機,往往大都是由在前場攻擊失敗後,馬上及時轉攻為守下,第一時間積極陣地高壓搶逼成功後,所創造出來的攻擊不僅最具威脅,而且更是最有可能演變為進球。
這就是所謂的及時在前場「進攻區內奪球」的高壓逼搶戰術,根據在國際大賽所有進球統計中,至少52.5%的進球,來自這樣的高壓逼搶所發動的進攻得逞。這點明白傳達著一旦攻擊丟球之際,「陣地及時反搶」,才是創造進球的最好時機。
還有戰術風向球,要看懂動態活隊形。
▲1998決賽席丹破巴西頭球為教科書。(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第五個要傳達大家的是對踢球陣型一詞的概念化,上場前排陣如何如何那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面對一波強攻壓境時,場上球員如何靈活變位,就地組建較多的整體防禦網;一旦搶攻時又如何靈活變位,在中前場創造更多的攻擊人數優勢,總歸發哥的結論一句話:別再被賽前的陣式唬住了,靈活的球隊踢的是「動態的隊形」。
全鋒全衛的時代,引爆了「豪放式全面攻防」的踢法,展現在場上的隊形就不再固定了,因此,成熟而有實力的球隊在場上都在踢「動態的活隊形」。
另外,學會從入球點分佈解剖賽況。
第六個要傳達大家的是學會從進球點認識比賽實況。就入球的時間分析,近幾屆世足賽保持四成以上甚至一半的進球,都出現在上、下半場的開賽及結束前 10 分鐘內出現入球的機率。因為開賽的不夠專心,結束前的放鬆及體能下滑是主因。
禁區內入球總是占有全部進球數的近八成左右,其中屬於國際專家研究出的「最佳射門傳送點」即球門前左、右兩邊 5 至10碼地帶,一直足球賽場上的高危險地帶,常占有四成左右的進球數據。
每屆都超過三成以上的進球情形,會出現在「死球」狀況下直接或間接射入的,包括自由球、角球、擲邊線球、十二碼罰球等。死球中又以角球破門數最高,幾屆大賽角球進網的共同點,大都是在球門前兩根門 5 至 10 碼附近取得攻門起射點,98年最具代表性的非冠軍賽法國席丹的兩記頭頂破網莫屬。
以攻門路線分析,「換邊攻擊」以及翼邊突破打法,每屆世足賽平均都有三成以上甚至超出四成的進球,都是換邊攻擊所換來的結果,最後,要懂看透輸贏兩大關鍵,就是「把握與守成」。
發哥最後希望傳達大家的概念是,在世界盃這樣的大賽場,講技術、體能、速度、戰術、凝聚力、鬥志、運氣外,發哥常講,列強較量輸贏之間,除實力作贏球後盾外,更重要的是,全看臨場誰能夠防守成功,並且,誰又把握住了進球的機會,就可望立於不敗之地進而成為最後贏家,否則會常見被看好的強隊「贏了形勢卻輸了球」。所以要懂看透了輸贏的兩大關鍵,不外就是「把握與守成」。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