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宋以情/台北報導
一個埋藏在心裡許久的種子,你願意花多久時間付諸實踐?因為看見原住民學拳擊潛力,卻苦無資源培養,前亞運拳擊國手柯文明走下擂台,用了14年從新竹風拳教育協會,到成立台灣原住民拳擊協會,柯文明盼更多原住民孩子在拳擊中肯定自己,「將拳擊融入生活」。
▲台灣原住民拳擊協會秘書長也是青奧中華拳擊代表隊教練柯文明。(圖/記者林宋以情攝)
脫下拳擊手套,柯文明從選手轉為成德高中體育老師,也是拳擊教練,不少優秀的原住民拳擊手都是他一手調教,包括城市盃兩屆冠軍阿美族的蘇進成,與青奧中華代表隊女拳擊手陳念琴。
但其實柯文明心中一直有個念頭,想將拳擊運動推廣到部落。「因為文化差異大,原住民孩子需要自信、勇氣。我希望讓孩子們藉由拳擊肯定自己,進一步發展人際關際,將拳擊融入生活。」
因為看過太多有資質的原住民拳擊手,學校訓練與家庭生活無法連接上,斷送大好前程,讓柯文明相當扼腕,他也檢討教育過程,「若有宿舍、有好的規劃,是不是能讓這些有潛力的孩子從拳擊打出一片天?」
於是3年前在晶豪科技教育基金會的贊助下,率先成立「風拳教育協會」,不僅給予孩子拳擊訓練,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幫助,提供住宿與課後輔導,讓喜歡拳擊的原住民學生練拳之餘也能顧及課業。
8月青奧拳擊中華代表隊女拳擊手陳念琴,就是在這樣的培育制度下,站上世界拳擊擂台的最好例子。但是柯文明認為這還不夠,因為部落裡還有更多的璞玉等著他去發掘。「不像籃球、棒球需要先天的身高,拳擊靠著後天努力,找出個人特質,或許是心肺耐力、速度、爆發力,只要加強比賽觀念,一樣可以站上擂台。」
▲教練柯文明(右)與本屆城市盃所有原住民隊拳擊選手。(圖/記者林宋以情攝)
有別於「風拳教育協會」著重教育方面,今年成立的台灣原住民拳擊協會就強調技術供應,本屆城市盃也首度新增原住民隊,讓更多拳擊好手有與國外選手對打的實戰經驗。但柯文名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在部落成立「拳擊站」,藉由實際的練習場地和教練指導,推動拳擊運動風氣,發掘更多有潛力的原住民拳擊手。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