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論球/世足八大解盤之四 D組七冠三雄血拚 (何長發)
三個曾經在世界盃共奪下七次冠軍的球隊,竟然在2014巴西世界盃會內賽分組撞在一塊,是高挑戰更是三強的不幸,義大利、烏拉圭和英格蘭這些曾奪冠隊伍同在D組廝殺,是不折不扣的死亡之組,世界盃史上破天荒出現的七冠三雄血拚,勢必帶領看球者的緊張神經。
▲英格蘭在每屆世足賽都是最受關注球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D組雖然還插上較弱的哥斯大黎加,但因為有烏拉圭、英格蘭和義大利三支前世界冠軍碰撞,三強手握7座世界盃冠軍金盃,這樣的小組誰敢說不死亡?因為註定一支前世界冠軍無緣晉級這次的16強淘汰賽。
會出現三支世界冠軍撞在一組,關鍵在八組別正式抽籤之前,先從列種子之外的另9支歐洲球隊中,抽出了義大利擺在第二檔區位置來抽籤,從而製造了死亡D組的可能性增高,而製造這死亡谷的那個人正是1966年為英格蘭奪得世界盃的老英雄赫斯特。
赫斯特不僅籤定了義大利,更殘酷的是,他把自己的球隊英格蘭也抽在D組裡頭。作為大會的抽籤八大聖手之一,當赫斯特拿著抽籤小球的時候,嘴裡一直在念念叨叨仿佛念著咒語,按常理推斷他應該在祈禱三獅軍團英格蘭不要與義大利及烏拉圭同組,豈料他的祝願卻變成了詛咒!賽後甚至連英國媒體都調侃寫下了如此評價:感謝赫斯特!
抽籤時在國際足總的世界排名中,烏拉圭排名第6,無愧是D組種子隊身份。義大利排名第7,英格蘭排名第13,唯有哥斯大黎加拖了後腿,目前僅排在第31位,也因多了這支中北美較弱的隊伍同組,這也是D組沒有被視為「超級死亡之組」的原因。
哥斯大黎加雖然在中北美和加勒比地區會外賽中拿到第二名,但在世界冠軍面前還是低了一頭,不論是烏拉圭、義大利還是英格蘭,都有足夠的能力從哥斯大黎加身上拿分。儘管足球世界沒有不可能,哥斯大黎加也有可能在某一兩場比賽中給對手製造麻煩,但想從三支前世界冠軍球隊身上搶走16強的門票實在近乎神話,他們逃脫不了陪賽的命運。
▲義大利是世足賽最會防守代表球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因此死亡D組出線權的爭奪實際上就是烏拉圭、義大利和英格蘭之間的遊戲。論經驗說實力談底蘊,義大利應稍勝一籌,經歷了南非世界盃的噩夢之後,藍衫軍正在普蘭德利的率領下高調復興,2012年在歐洲國家杯獲得亞軍便是明證,並且這支四度世界盃冠軍得主非常善於在大賽中取得佳績,這一點恰恰與實力不差、但在大賽中總是不盡人意的英格蘭形成鮮明對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過去在被分入相對較弱的小組時,往往會習慣性慢熱導致出現意外,比如2004年歐洲國家杯和2010年世界盃,而一旦進入死亡之組卻能讓藍衫軍提高警惕,鮮少提前出局。對於韌性極強的義大利人來說,死亡之組反而並不死亡。
烏拉圭和英格蘭面臨的挑戰比義大利更嚴峻。相比之下,烏拉圭稍佔優勢,雖然比起陣容厚度烏拉圭也許稍遜,但這支近年來成績最為穩定的南美球隊擁有明確的領袖球員:卡瓦尼和蘇亞雷斯,球隊作為一支整體更容易形成一股勁。此外烏拉圭算得上是在半個主場比賽,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英格蘭球員名氣很大,可球隊近年來幾經動盪,後防線軟肋明顯,加上主帥霍奇森上任以後三獅軍團明顯缺乏霸氣,面對強隊時勝率極低,這些都是英格蘭面前的障礙。當然英格蘭的比賽永遠不乏看點,不論是對陣烏拉圭遇上蘇亞雷斯,還是對陣義大利遭遇巴洛特利,都是引人關注的話題。
所以說D組的看點,首推王牌射手大PK。烏拉圭擁有蘇亞雷斯和卡瓦尼,義大利有巴洛特利,英格蘭有魯尼,三強都有王牌射手,能否從小組中出線,王牌射手的發揮很關鍵。蘇亞雷斯、巴洛特利和魯尼在英超都交過手,這回在世界盃各自效命國家隊又要對上了。
▲烏拉圭是32強最後一席出線國家。(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三強射手較量的另一話題,就是蘇亞雷斯對抗英超,而卡瓦尼仿如在對抗義甲一般。烏拉圭的當家射手是蘇亞雷斯和卡瓦尼,蘇亞雷斯在英超的利物浦竄紅,而卡瓦尼則是在義甲成長並成名,這回世界盃,兩人要代表烏拉圭對抗英格蘭、義大利。
D組之所以稱為三雄血拚,因為從歷史戰績來看,這三強交手的勝負頗為均勢,先說義大利會戰英格蘭,24次交鋒義大利9勝7平8負很接近,不過藍衫軍輸掉的8場比賽中有7場是熱身賽。只看正式比賽,義大利對英格蘭4勝2平1負,唯一輸球還是在1977年的世界盃會外賽。而義英最近一次大賽交鋒,是在2012年歐洲國家杯八強賽踢到PK戰義大利才過關。
再看義大利面對烏拉圭,義大利1勝2平2負似乎處於下風,不過在世界盃會內賽2次相遇義大利1勝1平保持不敗。
而英格蘭與烏拉圭交戰過3次,雙方1勝1平1負難分高下,不過英格蘭隊的一勝利還是來自熱身賽,三獅軍團在世界盃會內賽的成績實在難以在兩大對手面前抬起頭,過去幾屆世界盃,英格蘭總是遇強不強,尤其在世界盃和歐洲國家杯會內賽,英格蘭對烏拉圭、義大利戰績是2平3負,尚無一勝。英格蘭想從死亡之組中殺出一條血路,非得保證發揮出自身的水準才行。
▲哥斯大黎加在七冠三雄同組,顯得渺小許多。(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