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雲

世足發哥開講 /2018世界盃攻防數據解惑

▲2018世足賽,法國VS克羅埃西亞。佩里希奇(Ivan Perisic)進球(圖/路透社)

佩里希奇(Ivan Perisic)進球(圖/路透社)

文/何長發(作者前民生報資深體育專業記者,國內目前唯一連續十屆世足賽專業球評)

全球每四年必瘋一個月的2018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落幕了,本屆最終進了169球,發哥在揭幕前即開宗明義傳達大家看懂足球門道的精髓所在,如今大賽結束所有的數據再度出爐,且看發哥再次就攻防數據解惑,其實本屆破網兩大招,一是讓死球變活球,二是不太講究控球優勢,讓對方攻過來抓住防搶轉攻,及時快速反擊來個一擊斃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發哥從1986年世界盃開始每屆必記錄的最佳傳球及突破點,同時是防守最危險的「球門左右兩邊5至10碼兩大地帶」,本屆總計再出現了45球,占全部進球的26.6%。也就是說仍如同上屆一樣,平均每不到4球裡,即會有一個進球都是發生在此突破地帶。而上屆2014占28.6% 。

這項由國際大師修斯多年前便已提出論證數據告訴我們的最佳傳送及突破兩大地帶,在這次大賽中最佳的明例,正是那兩場攸關誰可以獲得最後冠軍決戰資格的戰役,尤其是克羅埃西亞對英格蘭在進入延長加時賽第109分鐘,由曼朱基奇演出逆轉絕殺的那一球更具說服力。

▲2018世足賽, 克羅埃西亞VS英格蘭。佩里希奇(Ivan Perisic)進球(圖/路透社)

佩里希奇(Ivan Perisic)進球(圖/路透社)

第109分鐘,克羅埃西亞隊在前場左邊線傳禁區內,被英格蘭沃克用腳擋高飛出來,佩里希奇在禁區左角力壓特里皮爾用頭球後蹭,由曼祖基奇突然前插甩開斯通斯,在球門六碼區域左角外直接左腳射遠角破門。曼祖基奇這一腳,活演了大師修斯告訴我們的守方最危險那兩大地帶的真實鏡頭再現。

再看另一場準決賽法比對決,結果法國全場就靠一次角球攻擊搶頂破網,憑這球闖進了決賽並最終二度封王。該場比利時就栽在第51分鐘的防守角球搶頂失利,當時法國右邊取得角球攻擊,格里茲曼吊向第一根球門六碼區域內,由後衛壓上助攻的烏迪迪(Umtiti)搶頂破網,這球進得毫無僥倖,因為他是搶在兩名防守者盯守下,硬是被他成功搶頂得逞。本屆大賽中其他的實例就不多說了。

類似這樣的突破地帶,愈要防守一方更加注意防範,但也還真防不勝防,而回顧近兩屆世界盃的冠軍決賽都歷經延長加時賽絕殺定江山,其突破點也都出現在此發哥稱之為「絕殺地帶」。上屆決賽進入延長加時第113分鐘時,德國替補小將戈策(Gotze)正是在此地帶絕殺了阿根廷隊;球迷如果沒健忘的2010年世界盃冠軍決賽時,西班牙在進入延長加時第116分鐘,才由伊涅斯塔(Iniesta)絕殺的那個進球突破位置,同樣是在此攻方最佳的突破兩大地帶。

▲法國VS比利時。(圖/路透)

法國VS比利時,烏迪迪進球。(圖/路透)

其次,發哥開場即講過別太迷信傳控球打法,要懂「簡單而實用,更得把握住快速而有效率的原則」。本屆大賽中控球率占優的一方,最終未能獲勝的場數有27場,占了16%;而全場射門次數占優的一方,最終還是輸球的場數有24場,占了14.2%。在2010年世界盃時,控球率低於45%的隊伍,還僅有3%的獲勝率,如今數據已提升,於是所謂的傳控球風潮已大為褪色了。

事實上本屆大賽中比較強調傳控球打法的強隊代表西班牙、阿根廷和德國,這次都未能遠得遠,反而被在場上有實力傳控卻刻意不採用的如法國等隊,展現了穩守快速反擊中踢出高效率,卻成了最後的贏家。

最後冠軍決賽就是最佳例證,德尚領軍的法國隊在本屆為球隊選擇了更務實,也較高效的踢法,法國在攻入前場30公尺的次數比克羅埃西亞隊少25次,射門次數8比15,比克國少了幾乎一半,而將球攻至對方禁區內的次數更是不足克羅埃西亞的三分之一,全場控球率僅有39%,但最終結果卻是法國4比2贏了克羅埃西亞。

▲▼        2018世足, 西班牙VS俄羅斯。阿爾巴(Jordi Alba)(圖/路透社)

西班牙傳控已失效。(圖/路透社)

因此發哥說過了掌控場上的節奏很重要,但是主導控球權以及攻擊優勢的一方,在現今足球講求更快、更強、更精緻化的趨勢下,技術型態也跟著潮流而改變,那就是「簡單而實用,更得把握住快速而有效率的原則」。

再來看看發哥說過的,須知進球總在5腳內破網的硬道理。誰能告訴我在本屆全部169個進球裡,那一個球是從發動攻擊開始,經由超過五次以上的傳球之後成功把球攻進去的? 事實上,早有國際足總大講師修斯經多年數百場的論證數據得知,87%的進球都是出自5次或更少的傳球之後創造出來的結果。

本屆最經典的一球,正是16強賽比利時對日本之役,在進入裁判最後補時階段第94分鐘,由守門員庫爾圖瓦發動快速反擊的絕殺逆轉勝入球,從他在自家禁區內拿下球後,迅速地面直拋球給中場隊友快攻,再傳一腳到前場右邊後,第三個接觸球的查德利(Chadli)及時迎上,就在那所謂的「絕殺地帶」左邊球門六碼區域線外左腳直接射進,整個反攻過程只經兩三腳觸球即破網。

▲16強賽,比利時絕殺日本隊。(圖/路透社)

16強賽,比利時絕殺日本隊。(圖/路透社)

日本對比利時首開紀錄那個進球,同樣也是從後場反搶成功轉守為攻開始,只經過兩人觸球後,即以一記漂亮的防守者背後穿越直塞傳球,由原口元氣形成單刀破網。而16強賽巴西贏墨西哥的兩球也是如此。

接著發哥來談死球變活球。死球是指比賽中的角球、自由球、邊線球、12碼罰球,過去在台灣根本不曾聽聞足球相關參與者說過啥定位球,但今天卻被傳播管道一再以這中國大陸用語而直稱之定位球。事實上這規則上的名詞就是指上述的死球狀況。本屆「死球」狀況進球數高達 72球,占了42.6%,包括了26顆是角球、22個12碼罰球、15個間接自由球、7個直接自由球以及2個邊線球間接破網。

本屆死球狀況下進球數如此之高,變成了本屆進球數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列強對抗中防禦網愈加嚴謹下,大大降低了運動戰的配合攻門成功率,好好運用死球機會,卻成了本屆破門的最佳管道,高達42.6%的進球比率正說明了一點。

▲2018世足賽,法國VS克羅埃西亞。格里茲曼(Antoine Griezmann)12碼進球(圖/路透社)

2018世足賽,法國VS克羅埃西亞。格里茲曼(Antoine Griezmann)12碼進球(圖/路透社)

再來談就入球的時間分析,近幾屆世足賽保持四成以上甚至一半的進球,都出現在上、下半場的開賽及結束前 10 分鐘內出現入球的機率。因為開賽的不夠專心,結束前的放鬆及體能下滑是主因。

那本屆大賽呢? 上半場開賽前後10分鐘內進了27球,下半場開賽前後10分鐘內進了39球,而在進入裁判補時階段則進了17球,共計有83球,等於本屆全部進球中有49%的進球時間都發生在此時段內,幾乎快占了一半的球數。

最後再分享大家全鋒全衛的時代,引爆了「豪放式全面攻防」的踢法,場上每隊11人在攻防轉換之間,個個肩負攻防角色,展現在場上的隊形就不再固定了,因此,成熟而有實力的球隊在場上都在踢「動態的活隊形」。重要的是面對一波強攻壓境時,場上球員如何靈活變位,就地組建較多的整體防禦網;一旦搶攻時又如何靈活變位,在中前場創造更多的攻擊人數優勢,總歸發哥的結論一句話:別再被賽前的陣式唬住了。

▲伊朗塔雷米痛失絕殺。(圖/路透社)

伊朗塔雷米小組賽最後一戰對葡萄牙痛失絕殺。(圖/路透社)

分享給朋友:

熱門新聞

終結21年對美魔咒!台灣8:2奪勝 潘傑楷開轟、江坤宇清壘打建功

江坤宇三壘打爆音翻球場屋頂 日媒驚見台灣大人物加入啦啦隊應援

峮峮美到登「東京巨蛋」大螢幕! 自掏腰包應援中華隊

陳傑憲破紀錄後挨球吻提前退場 聯盟回報傷況

快訊/日本雙轟9比6擊敗委內瑞拉 國際賽豪取26勝

台灣隊長陳傑憲一舉動驚艷日媒!盛讚深植日式棒球禮儀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