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雲

世足賽/20年前的對決再演 法體力佔優但克國不容小看

▲▼格里茲曼(Antoine Griezmann)面對烏拉圭的進球畫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格里茲曼(Antoine Griezmann)面對烏拉圭的進球畫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

20年前,東道主法國隊2比1逆轉達沃蘇克(Davor Suker)領銜的大黑馬克羅埃西亞,轉眼間20年過去了,克羅埃西亞和法國再次相會,也許是宿命。1998年,當時的舞臺是世界盃準決賽,東道主法國隊在法蘭西大球場,憑藉著圖拉姆(Lillian Thuram)的梅開二度,以2比1逆轉擊敗了那屆盃賽的最大黑馬克羅埃西亞,如願以償地捧起大力神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國傳奇圖拉姆(Lillian Thuram)(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法國傳奇圖拉姆(Lillian Thuram)(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而當時法國場上的隊長,正是如今坐在球隊教練席上的德尚(Didier Deschamps),而克羅埃西亞的核心,就是現在的克羅埃西亞足協主席蘇克。除了世界盃之外,兩隊還曾經在2004年歐洲盃小組賽中有過一次交手。當時的法國隊仍舊以1998年冠軍陣容為班底,而克羅埃西亞隊則處於換血的階段,兩隊打成了2比2,法國老隊長德塞利(Marcel Desailly)的一次嚴重失誤造成球隊丟分,也讓人感嘆英雄遲暮。

▲▼ 克羅埃西亞傳奇沃蘇克(Davor Suker)(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克羅埃西亞傳奇沃蘇克(Davor Suker)(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這次的世界盃決賽,主要依舊是防守和節奏的控制,「格子軍」在淘汰賽階段場場踼進延長賽,體力消耗巨大。克羅埃西亞隊的總教練達利奇(Zlatko Dalic),在球員時代名不見經傳,無論是在前南斯拉夫的年代裡,還是在克羅埃西亞獨立參賽之後,默默無聞的他,都未曾有過任何代表國家隊出場的機會。儘管球員時代的他,在聲望上完全無法匹敵對方主帥德尚,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在球場上的位置,都是防守型中場。

▲2018世足賽, 克羅埃西亞VS英格蘭。克羅埃西亞主帥達利奇(Zlatko Dalic)(圖/路透社)

克羅埃西亞主帥達利奇(Zlatko Dalic)(圖/路透社)

在莫斯科的決賽,法國隊在體能上的優勢很大,他們不僅比克羅埃西亞早一天完成準決賽的晉級,而且在晉級過程中,他們每一場都是在常規時間內取得了勝利。坎特(N’Golo Kante)的防守依舊是法國的勝利方程式。對較之下,由於淘汰賽階段皆踼到了延長賽才分勝負,時間算下來,「格子軍」比對手整整多踢了一場球,隊長莫德里奇(Luka Modric)每場比賽都是踼好踼滿,而右後衛維沙基科(Sime Vrsaljko)、中鋒曼祖基奇(Mario Mandzukic)等人,都存在著一定的傷病隱患。

▲▼ ▲2018世足賽, 克羅埃西亞VS英格蘭。(圖/路透社)

克羅埃西亞中場莫德里奇(Luka Modric)興奮慶祝。(圖/路透社)

克羅埃西亞隊在本屆世界盃中的優秀表現,很大一部分都要歸功於頭號球星「魔笛」莫德里奇,對於法國隊來說,如何去限制他在中場的銜接,以及精確的分球,是在決賽中擊敗對手必須考慮的針對方案。因此,法國隊能否贏球,很大程度上會落在防守能力超強的後腰坎特身上。限制了莫德里奇的發揮,幾乎等於限制了整支克羅埃西亞隊。

▲▼法國 坎特(N’Golo Kante)。(圖/路透)

法國大鎖坎特(N’Golo Kante)。(圖/路透)

在此前的十六強賽和八強賽中,球隊的鋒線三叉戟裡,只有格里茲曼(Antoine Griezmann)在對烏拉圭的比賽中,依靠對手門將的「奶油手」完成了破門,球隊的另外兩個進球都是中衛完成的。烏迪迪(Samuel Umtiti)對陣比利時的頭球,是比賽裡的唯一進球。有意思的是,整個淘汰賽階段裡,法國隊的後防四人組裡,右後衛帕瓦德(Benjamin Pavard),以及兩名中衛瓦拉內(Raphael Varane)和烏迪迪,先後幫助球隊打進了關鍵進球,唯一沒有開胡的就是左後衛赫蘭德茲(Lucas Hernandez)了。

▲法國王牌格里茲曼(右)與中鋒吉魯(左) 。(圖/路透)

法國王牌格里茲曼(右)與中鋒吉魯(左) 。(圖/路透)

 ★引頸期盼世足即將開打 本屆各國 超級球星超吸睛!

分享給朋友:

熱門新聞

直言日本遭遇「棒球史上最大冷門」 大聯盟官網提2大質疑

台灣英雄遊行缺席!郭俊麟獨留日本 暗示告別「可能是最後一次」

苦苓點名1人打造「台灣鐵牛棚」:卻從未出現在鏡頭前

台灣「11/24」其實拿了3座冠軍!不只中華隊 兩運動英雄也奪金

愛爾達被情勒「講中華隊就退訂」 官方33字無奈回應

中華隊砸2900萬情蒐!陳傑憲大讚1台「秘密武器」:幫助很大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