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雲

世足賽/世界盃主辦國的經濟效益停看聽

▲俄羅斯女球迷。(圖/路透社)

 ▲俄羅斯女球迷。(圖/路透社)

文/洛特斯

作為一個跨越文化與信仰的運動象徵-足球-就是最好的代言人,誠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相對於其他項目來說,足球是最源遠流長,影響最深的。」即便各地為世界盃披上具有宗教般的狂熱外衣,但在多數經濟學家的眼中,世界盃就像退了流行的名牌大衣,華而不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主辦方統計:總體經濟到2023年會帶來高達308億美元的影響,主要是在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部分,除藉此展現主辦國家的產業發展,更進而帶來運動觀光相關收益,然而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俄羅斯女球迷。(圖/路透社)

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包容性成長與發展報告》便指出,政府開支的增加應導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透過基礎建設的興建,短期內將推動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並為社會帶來長期收益,但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相對於居所、交通等基礎設施,體育場館類的建設和營運成本高昂,佔用稀缺和高價的地產,轉替使用率不佳,並且難以支付後繼的維護成本。

▲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主辦2018世界盃新聞發布會。(圖/路透社)

 ▲俄羅斯總統普丁出席主辦2018世界盃新聞記者會。(圖/路透社)

經濟學家Andrew Zimbalist更以2010年南非世界盃為例,國家耗費53億美元,國足聯計算總收入為38.9億美元,雖帶動整體GDP成長,但整修期間卻將原本居住在比賽場附近的低收入居民以「國家形象」的理由驅逐。2014年巴西世界盃投入149億美元,國足聯總收入為57.18億美元,除國家倒賠9億外,還留下如白色大象(white-elephant)般的決賽場(現為停車場),從以上例子來看,主辦國家無論短期或長期經濟效益,並非如預期般樂觀。

從遊客模式來看,2008年北京奧運與2012年倫敦奧運遊客數都在舉辦年後呈現緩降,在賽會期間更因為遊客基於「預期心理」使得著名景點乏人問津,事實上,預期與實際觀光效應之間的誤差一向存在,比如南非世界盃遊客便較預估少了1/3,除卻觀光旅遊收益外,多數進帳來自門票、商品、贊助與授權等,其中電視轉播權幾乎穩坐50%左右,然權利金卻不屬於主辦國,而是屬於國際足聯所有。

▲▼     2018世足,塞內加爾vs哥倫比亞。哥倫比亞 米納(Yerry Mina)進球,與隊友和球迷慶祝(圖/路透社)

來自世界各國球迷。(圖/路透社) 

將舉辦世界盃硬套入經濟角度審析並不公平,畢竟運動本質揉合更多的是感性而非理性,試想:一幕幕競技場的畫面鼓舞激勵著年輕人,錦標榮耀則可消除社會矛盾分歧,甚至主辦國更以舉辦賽會作為外交政策的延伸,這些好處從數字堆壘的報告中是看不到的,但凡運動場上無處不見政治角力,2016年新任國際足聯的主席Gianni Infantino當選後即吹起改革號角,聲明未來五大洲不再輪流主辦世界盃,此舉是否讓硬實力完備的國家更有機會成為地主?值得後續觀察。

分享給朋友:

熱門新聞

日漫畫成真!男大生「左右開投」都飆150公里火球 輾壓大谷翔平

快訊/大谷連2戰開砲 敲本季全隊最遠一轟!道奇後來居上逆襲國民

「一粒」姊姊生日官宣男友是樂天大物捕手宋嘉翔 IG秀相同照片

詹皇關鍵上籃未獲加罰 賽後暴怒問裁判:就在你面前為何不吹

灰狼「蟻人」被喬丹讚特別 太陽該派杜蘭特主防他?

沒想到變瘋狗浪!洪總對高雄市長很抱歉 澄清台鋼移出高雄說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