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維/足球人才在台無用武之地 重視體育闖進世界盃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不是沒有人才,只是運用不當,導致成績不佳。

▲ 作者從2022卡達世界盃時開始接觸足球,進而發現自己在足球方面的天賦。(圖/路透)

● 曾俊維/高中生

筆者目前17歲,也像許多孩子一樣喜愛運動,感受到運動帶給我們的快樂。從去年卡達世界盃的第一場比賽,開始接觸足球,雖然接觸足球的時間較晚,但我必須自豪地說:「我有不凡的足球天賦」,當我想要尋找一場比賽來證明自己時,卻發現台灣足球比賽的年齡幾乎都在15歲以下,而筆者自己的學校並沒有足球隊,因此只能在體育課時,和同學踢上寶貴的40分鐘比賽。

這時我才發覺台灣的體育怎麼那麼落後,我連證明自己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期望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重視足球文化,乃至於體育文化。

台灣足球與國外足球大不同

台灣的足球與國外的足球有很大的不同,從聯賽制度、資源投入、政府態度、球迷反應、傳統教育觀念這五個面向來說,有以下幾個問題:

● 聯賽制度:台灣只有半職業聯賽(企甲、企乙),而國外有職業聯賽,相對於國外,台灣的足球制度並不完善。

● 資源投入:台灣缺乏資金、訓練設施(場地、訓練器材),難以培養青訓球員。

● 政府態度:表面支持,實際作為卻不大,反觀國外大力提倡足球文化,每年大筆資金尋找並培育青訓球員。

● 球迷反應:過度追求「台灣之光」,未將足球朝產業化方向發展,導致揠苗助長。

● 傳統教育觀念: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教育觀念之下,導致年輕球員課業、運動兩頭燒,到頭來沒有一樣做得好。

▲ 過度追求「台灣之光」,導致台灣未將足球朝產業化方向發展。圖為亞運中華隊投手劉致榮。(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講求個人技術與速度 團隊配合能力不足

而在比賽方面,筆者認為在比賽風格、戰術、球員技術、人員調配上,也有許多待改善的空間。

首先,在比賽風格上:

● 身體對抗不佳:受體型限制,比賽偏向以技術和速度展現。

● 傳控技術薄弱:台灣偏向以個人控球進行進攻,但台灣球員的控球並不優秀,導致失誤連連;而國外偏向團隊配合,以大量傳球、跑位進攻。

● 防守反擊:由於台灣在比賽中常面臨「主導權不在己方」的困境,導致只能在被動中反擊。

其次,在戰術上,台灣較依賴個人技巧和創造性,而國外更注重戰術上的配合,以研究對手的風格,制定相應的戰術;再者,在球員技術上,基本技術並不好,相較於國外,台灣球員的基本技術(傳球、盤帶過人等須還需加強,體能也是一大問題,在比賽末段,常有體力不足及抽筋的情形發生。

▲ 台灣的足球在戰術上較依賴個人技巧和創造性,而國外更注重戰術上的配合。(圖/中華奧會提供)

最後,在人員調配上:

● 替補深度不足:較少高質量的替補球員,導致主力和替補戰力呈現斷崖。

● 教練調度:受限於球員資源、技術和狀態,難以更有自由度的進行陣容調整。

● 年齡與經驗:台灣更依賴於年齡較大的球員,而國外常給年輕球員一個展現的舞台。

政府出錢人民出力 共創台灣體育前景

● 結合遊戲:可藉由足球遊戲來提升球員的傳球觀念、跑位觀念等,讓球員在多餘時間既能放鬆,也能提升團隊意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影片反思:利用錄影的方式,賽後對自己或團隊進行反思及調整,球員能立即知道錯誤,教練也能及時發現不足,並給予改善。

● 尋找年輕球員:將陣容年輕化,並以現役球員做為榜樣,讓年輕球員盡快適應比賽強度,一代傳一代。

● 青訓機構:系統化訓練,提升年輕球員的技術,讓有興趣或有天賦的孩子能有一個展現的舞台(陳信安足球學校就是最佳典範)。

● 政府介入與現代觀念的灌輸:消弭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讓對運動有興趣的孩子能有展現自身能力的機會。

▲許多歐洲國家及南美洲國家,已開始在台灣開設足球學校,希望能積極開發亞洲市場。圖為陳信安足球學校。(圖/中華足協)

最後一樣要強調:「政府出錢,人民出力」,共創未來運動產業,才能成為體育大國。

希望這篇文章不只能讓大眾看到,更能讓政府、足協、球隊看到,也祝福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默默努力的足球員都能順利晉級資格賽,台灣加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