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袋棍球協會10年有成 從理事長兒子的興趣發展到基層新興運動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記者簡名杉攝)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記者簡名杉攝)

記者簡名杉/專訪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自2014年成立,迄今已邁入第10年,這項運動在台灣發展從0到有,理事長林雅貞功不可沒,原本這項運動只是她兒子與同學在美國讀書時的興趣,現在逐漸在台灣發展成基層新興運動,全台有超過52所學校成立袋棍球隊,林雅貞在這次專訪中暢談這10年來的辛苦與成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袋棍球、又稱為長曲棍球,是起源於北美原住民部落的一項運動,歷經法國統治殖民改良並更改規則後,於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成為「國民運動」,目前袋棍球分為四項主流項目,分別是室外男子、室外女子、室內男子以及軟式袋棍球,主要玩法為球員用棍子來傳、接、運球,把球射進對方龍門即可得分,得分高的一方勝出,但因為有不少身體碰撞,所以袋棍球選手身上都必須穿著護具、頭盔,目前袋棍球於北美有國家袋棍球聯盟、北美職業袋棍球大聯盟兩個職業聯盟,同時也將是2028年洛杉磯奧運的競賽項目之一。

兒子興趣成契機 媽媽陰錯陽差在台推廣袋棍球

理事長林雅貞談到自己當初會接觸到袋棍球的契機,「在美國唸書的兒子,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去上暑期,他回來我就問他說,『欸你有打籃球嗎?』他說,『喔沒有,我去我學了一個新的運動,叫袋棍球。』我問他什麼是袋棍球,他說,『喔你不知道台灣沒有。』就這樣擱著我也沒有去管,反正就是一個運動好玩,結果到了他要去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他本來是籃球校隊,但是留學顧問就跟他提議,自己朋友的兒子也有在打袋棍球,兩個人一起在台灣做一個推廣袋棍球的專案,有利於大學申請,於是他們就開啟了這個專案。」

林雅貞坦言,當初是自己的兒子為了課業在台灣推廣袋棍球,身為母親,因為在台灣袋棍球裝備非常稀少,於是她與友人一同到美國引進裝備,並創立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幫助自己的兒子能完成專案,之後兒子雖申請上美國大學,不過留下來許多袋棍球裝備不知道如何處理,兩人討論後決定捐給偏鄉的小朋友,跟台東的公東高工聯絡之後,該校校長也非常支持,於是公東高工成為全台灣第一所成立袋棍球社團的學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提供)

萬事起頭難 起完頭要堅持下去更難

雖然一開始推廣袋棍球是為了幫助兒子申請學校,但兒子出國唸書之後無暇幫忙,使得林雅貞開始獨立繼續維持袋棍球協會,她強調,「我是想要讓他知道說,你開始了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了第一所成立社團的學校,不過更大的挑戰是「沒人教」,林雅貞說,「第一個困難就是我要找誰去教這些小孩子?剛好香港離我們最近,香港其實發展袋棍球已經很久了,我就跑去香港拜訪他們袋棍球協會的會長,問他可不可以介紹教練願意到台灣來教球,也就很幸運2014年剛好他們打完世界錦標賽,有一位港大畢業的選手去過台東,很喜歡衝浪,所以他就很開心的接下這份工作,並住在台東,他就是我們現在的關梓樺教練。」

林雅貞笑說,關梓樺一直說自己是被她「騙」來台灣的,「他以為當教練就是我去教教球,就走了,後來教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我要的其實是一個跟我一起發展協會的人,我需要他顧好這些小朋友,當初他也只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所以我們兩個之間的溝通也不是很順利,我等於是要用媽媽的角色,安撫他、告訴他這些事,但是很幸運他接受了我所有的理念,願意跟我一起去發展協會。」

「你說有沒有困難呢?每一件事都是困難,因為都沒有發生過,尤其我又不是一個運動的人,所以很多事情我也都在摸索,但很幸運的就是,在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很多的助力都會出現,這也是我覺得很奇妙的地方,缺什麼東西就會突然出現,一路支撐我一路走到現在,每當你解決一個困難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成就感。」林雅貞說。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記者簡名杉攝)

因為不懂運動 所以相信專業

林雅貞坦言,自己並不是運動界出身的人,不過目前台灣的袋棍球選手也都不是運動員出身,林雅貞認為,與其說自己是做「運動協會」,更像是在做「教育」,她透露,「我從台東開始,在過程中慢慢去設立我的目標,我也是到了台東之後才了解台東的生態,我希望能夠用這些東西,讓台東的孩子有機會能夠走出他們的既有的一些生活圈,讓他們眼界可以更大一點。」

她透露當年4月在公東高工成立社團後,10月就在城市科大也成立社團,目的就是讓這第一批加入袋棍球運動的孩子們可以銜接上去,「但是我也必須說服這些小孩的家長們,所以我就一一的去拜訪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放手讓小朋友去發展,其實我的理念是並不是因為用成績做我的終極目標,我知道這個運動一開始根本沒人知道,要去耕耘它非常困難,我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希望像種樹一樣把這棵樹慢慢種起來。」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提供)

把「選手」當「孩子」 培養一技之長多方發展

林雅貞強調,自從推廣袋棍球以來,就一直希望這些打袋棍球的孩子們不要只會打球,「我希望他們接觸到更多、學會做事,所以他們畢業之後可以到協會來上班,因為我相信你不管在哪裡上班,學會做事的邏輯以及觀念之後,你到哪裡都能生存,而不是只是一個運動員。」

不只把球員當「選手」,林雅貞更是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小孩,「我們比較像公司的感覺,因為我希望他們多方面發展,比如說辦比賽你們要去跟廠商聯絡,你們要去做什麼,都要你們自己去摸索,你們自己去練等級吸取經驗,就跟一般公司是一樣的,你以後可以出去做採購、你可以到運動用品公司去上班、可以運用到很多,因為畢竟他們本來就不是運動員,所以我必須賦予他們其他的技能,我想這是對他們的負責任,我希望他們留著繼續打球之外,也必須給他們的人生另一條路去走。」